●景观环境不只是人们欣赏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能较好地满足居住者的生态需求和文化需求;
●传统的“越接近繁华商业区越好,越靠近交通主干线越佳”的住宅选址理念正日益受到挑战;
●景观环境理想的住宅小区应环境幽静、建筑协调、内适外和、温馨有情,整个小区富有向心力;
●充分利用当地的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营造更多更好的人居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家”是人们休生养息的基本场所。随着住房福利分配制度的终结、住宅开发的市场化运作和住房二、三级市场的逐步开放,如今我国城镇居民已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住宅的自主选择权。相应地,人们无论是在建房、购房,还是换房、租房等住房消费活动中,除考虑区位、价位、户型、交通等传统的择房标准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调一个新的选择尺度:景观环境,亦即住宅小区内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否丰富,是否和谐,是否绿意盎然,是否富有活力。报刊上越来越多的商品房广告着意突出其楼宇是“山水社区”、“都市桃源”、“绿树碧水环绕”、“紧邻森林公园”,“有较高的绿化率”、“富有园林意境”等,这与其说是在推销楼盘,不如说是“推销”景观。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角度透视这一消费现象的内在成因及其景观消费需求的特点,进而对住宅开发的项目选址、小区规划、楼宇建设、区内环境完善等谈几点看法。
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消费经济学研究的需求是消费者通过消费物品和劳务才能得到满足的需要。就当代都市人而言,由于深受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建筑逼仄和工作紧张之累,日益需要一个“生机盎然、景色优美、令人愉悦”的景观环境。同时也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对景观环境不只有了“消费”的欲望,也有了一定的“支付”能力,清新的空气、明澈的水体、碧绿的草坪、五彩的花坛、和谐的建筑、典雅的厅堂都在经意不经意之间吸引着人们。与此同时,在居住院落或住宅小区,人们也尽可能地营造(或要求营造)更多的绿地、柳荫、盆景、假山、鱼池、凉亭、鹅卵石小路等。
住宅消费中的景观包括住宅小区内的绿地、林荫、花坛、小溪、池塘、苗圃、小桥、凉亭,有时甚至还包括周边的田野、湖泊、道路、山峦等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其这些景观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各种空间关系。优美的景观环境,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生态需求。比如环境中的山水、林木、花草,具有自然美,又与人们精神上的林泉之韵、山林野趣的追求相联系,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它通过具体、有限的环境要素形象传达出深远微妙、耐人品味的情调,使身临其境的消费者能睹物会意、触景生情,感受到有限空间中无限丰富的意趣。对当代都市人而言,住宅小区景观环境的重要作用还在于:优美的景观环境能洗除都市的喧嚣、身心的疲劳,使情绪安定,从而有利于居住者身心健康。
既然城镇居民住房消费中的景观需求日益增长,那么,住宅开发中的新项目选址、小区规划、小区建设、原有住宅楼群区内景观环境的完善,就应当以人为本。这不是浪费空间和浪费资金,恰恰相反,那些住宅小区内及其周边景观环境优美的商品住宅访问率较高、销售率较高,从而资金周转快,对住宅开发商而言,无疑是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那么,人们在住房消费中的景观需求有什么特点呢?或者说,什么样的景观环境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景观需求呢?
一是环境幽静、建筑协调。住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其所处的地貌地势、方位朝向、建筑格局、周边环境应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古人主张住宅“须地基方正,入眼好看”,忌“太高、太阔、太卑小,或东扯西曳,东盈西缩”,这是很有道理的。今人在住宅建设时,也应高度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同时注意选择区位,那些误以为越接近繁华的商业区越好,越靠近交通主干道越好的建筑选址思想越来越受到挑战。
二是背坡临水、负阴抱阳。居住之所房后靠坡(最好是山),有利于阻挡北来的寒流;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和取暖;临水而居,在过去是利于取水和交通,现在则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当代都市由于集中供应暖气和自来水,似乎不背坡临水也无妨碍,但从景观美学上考察,无山不秀,无水不灵,况临曲水而居本身就极富诗意美。
三是内适外和、温馨有情。人是社会的人,同时又是个体的人,有着空间的公共性和私密性、领域性需求。如果两幢房子相距太近,对面楼上的人能把你在房间里的活动看得一清二楚,你就不可能住得舒心;但如果相距太远,视野太空旷,同样也会有不适感。鉴于人的这种需求特点,住宅小区开发时,除楼间距离要适宜外,小区内应有足够的、相对封闭的公共空间供人们散步、小憩、游戏和社交。公共空间尺度要适宜,适当点缀雕塑、凉亭、观赏石、小石几等小品,使交往空间更富有人情味,体现出温馨的向心力,从而也使整个住宅小区充满亲情,富有活力。
四是景观和谐、内涵丰富。良好的居住环境周围应富有浓郁的人文气息,与风景园林、自然山水相伴无疑令人向往,与高等院校、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文化公园相邻也徒增身价。次之,社区周边有融环境为一体的建筑、精美的雕塑、碧绿的草坪、生机盎然的树林也会让购买者为之心动。很显然,人们在选择住房时谁也不情愿靠近垃圾填埋场、民工聚居地,或者是冒着黑烟的大工厂。只有环境安宁、景观和谐、文化内涵丰厚的环境,才能给人以和谐感、秩序感、韵律感和归宿感、亲切感。
如上需求,也许对今日城镇的普通居民有距离,但住宅开发商必须认清需求发展的大趋势,正如人们还不可能都住进花园式住宅小区一样,但绝大多数人依然将其作为追求的目标。当然,现实生活中,很多景观环境不太理想的住宅小区已基本成形,有的景观环境可能很差,但不等于无可作为了,作为物业管理者,也通过一定的改造,可以尽量满足这些景观需求。
客观地说,近几年,绝大多数住宅开发商或物业管理者已比较注重满足人们的景观需求了,住宅楼周边遍植花草,栽种柳树桃树等各种乔木冠木,或者建造假山、喷泉、雕塑等日益受到重视。但我们不得不指出,这些只是浅层次地营造景观,有的景观甚至不伦不类,毫无美感。事实上,建设富有特色的城镇景观,充分利用当地的山水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人居环境,还要靠全社会共同努力。在此方面,首先有必要澄清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在可能的条件下才注重建筑美观和小区景观建设。受多年的计划经济思想影响,一些人依然认为住宅建筑应坚持“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如果说在物质基础相对贫乏的年代,注重节约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人们住房消费中的景观需求日益增长,决定了在住房建设中不能一味地追求节约,有时为了使建筑更富于韵律和谐、虚实均衡,多使用一些材料是应当的,也是消费者所欢迎的,一些楼房未成而区内景观建设已初具雏形的在建房被看好无疑是最好的说明。事实上,有时注重美观也未必一定多耗费建筑材料,其关键在于设计。至于社区内的景观建设,开发商或管理者担心增加消费者负担,会遭到反对,其实,只要说明是用于景观建设,相信会得到居住者支持的。
误区之二:聘请外国设计师设计的住宅小区好销。我们不反对让外国设计师为中国人设计住房,但我们不能过分地舍中求洋,甚至不惜花巨资购买洋人的设计图纸。应当看到,国外设计师们设计的住宅及其住宅小区环境未必适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未必符合中国人的居住文化。事实上,最了解中国人住房消费需求的还是中国人自己,最了解中国国情的也是中国人自己。中国建筑师总体上更能体现中国的“味”,中国的“神”。
误区之三:建设花园式住宅只是住宅开发商的事。住宅小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周围景观的优劣与否也影响着住宅区内居住的质量。作为城市管理者,政府应将建设“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营建城市景观道路,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景观。城镇建设中不能忽视城市绿地、林荫道的建设,至于挤占原有的广场、绿化用地的事更应力避之。还要注意城市景观道路的建设,如道路景观、建筑景观、绿化景观、交通景观、户外广告景观、夜景灯光景观的统一管理,使整个城市的景观更和谐。
误区之四:建设环境优美的住宅社区就是多栽花木、多种草坪。绿化是美化住宅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远非全部。能够满足人们景观需求的住宅小区,应是园林型、景观型、生态型的。所谓建设园林型小区,就是要吸收中国园林的设计思想,在楼宇的基址选择、排列组合、建筑布局、体形效果、空间分隔、入口处理、回廊安排、内庭经营、小品点缀等做到有机地统一;建设景观型住宅是指开发建设房地产时,应注意形式美和视觉上的和谐,注意风景给予人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感受,并使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起来;建设生态型住宅,就是充分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尽量使建筑风格多样化,富有人情味,使整个居住环境生机盎然。
总之,景观对当代都市人而言,已不只是欣赏的对象,而是变为生活中日益重要的消费需求,住宅建设如不能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住宅设计和小区规划理念没有一定的前瞻性,其房产项目必将受到市场的冷落。由此,由见缝插针建设型,到小区绿化型,进而再到景观环境建设型,理应成为当前住宅开发的指导思想。